北京市核心区首批150条背街小巷于7月通过市级考核验收,达到“无乱停车”“无开墙打洞”“无私搭乱建”等“十无”标准。在其中20条达标街巷发现,机动车是不乱停了,但共享单车、僵尸车、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依然存在。
共享单车,古巷任性乱停
经过治理,古朴的草厂文保区惊艳回归,石板路、灰墙、朱红色大门……古香古色,徜徉其间,仿佛时光倒流。
胡同口悬挂的街巷环境整治公示牌明确要求“无车辆乱停放”,但“任性”的共享单车我行我素。在草厂九条4号门口发现,朱门灰墙外藏着一辆共享单车,格外扎眼。草厂七条33号门外,灰色石板路上,一辆单车斜靠在墙边。负责此处管理的容和物业保安抱怨,“时不常就有人趁我们不注意,悄悄骑进胡同,乱停乱放,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将单车搬出胡同。”
东城台基厂头条,在狭窄的单行道上,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共享单车。台基厂头条14号院门口,张贴着“共享单车禁止入内”的告示,一些骑车人干脆把共享单车放门口不管了。两辆小黄车和一辆共享电动车停在门口,十米开外的地方,两辆共享单车斜倚在墙根,霸占人行道。
西城区华嘉胡同最西头的人行道上,用显眼的绿色线条划出了自行车停放区,并标注有“绿色出行 文明停放”的字样。但仍有好几辆共享单车不守规矩,以不同姿势摆在非机动车道上。在金融街上班的杜女士表示此景常见,“一个人乱停,后面的人都跟着来。”大木仓胡同路南,一绿一黄两辆共享单车竟藏在深绿色的灌木丛里。
此外,在二龙路、沙滩后街、东茶食胡同等多条街巷都发现了无视规则、任性停放的共享单车。
“僵尸车”,霸占路侧车位
在街巷里添堵的,还有不少废弃已久的“僵尸车”。沙滩北街9号附近的路侧车位上,三辆生锈蒙灰的三轮车并排而立,几乎占去大半个车位。
后广平胡同东头,一间公厕前,拾掇整齐的空地上,摆放着两辆轮胎瘪了、车锁生锈的“僵尸自行车”,三四米外还停着三辆车座已歪的共享单车。
在西章胡同的地铁新街口站A口外,多辆老旧“僵尸自行车”占据自行车停车位,掉链子的、瘸腿儿的、倒立的……姿态各异。二龙路上,协和医院西院住院部门口,一辆丢了座位的绿色电动车不仅乱停,还持续发出“嘀嘀嘀”的提示声,路过的人们无不皱眉。
电动车,堵塞消防通道
乱停乱放的非机动车,连消防通道也敢堵。在和平里街道小黄庄北街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外,一扇五六米宽的铁门上醒目地提示“消防通道禁止停车”,但门前,停着十来辆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
在大木仓胡同,西单便民美食餐厅东侧的大斜坡上,停着几辆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车轮下的地面上,写着醒目的“消防通道禁止停车”,“这儿要发生火情,消防员还得先挪开这些车,多耽误事儿。”一位路过的市民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个人如有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行为,可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市民建议
“无乱停车”要管好共享单车
“‘无乱停车’是管机动车?还是管单车?还是两者都管?”“验收考核时整顿一下,平时就没有人管?”……多位市民表示,整治背街小巷环境不仅要细化“十无”等标准,精细检查执法,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守护环境的责任,才能让背街小巷环境长久好起来。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分析,背街小巷整治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除了要对存量物质空间进行保护更新规划研究之外,还应更多考虑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同时提升居民公众参与的意愿和能力,应从共谋、共建和共治三个层面解决,从源头上控制单车乱停放等现象。在防止非机动车乱停放方面,公众责任感有待提升。
自去年以来,东城区已试点引入责任规划师,他们全程参与街巷设计和实施,因地制宜地促进街巷环境提升。这种“驻场规划师”制度应该推广,让规划师与居民共同寻找问题,引导社区结合实际形成解决非机动车停放等问题的路径,探索彰显街道特色的方案,共同参与,提升街巷环境。
还有市民建议,街道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施划标志标线,增设隔离栏杆,及时清理“僵尸车”;物业公司也可设专人看管;还可与共享单车公司沟通达成停放治理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