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近几年来,北京慢行系统设施不断的完善,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归骑行,但是在骑行路上并非总是“一路顺风”,比如非机动车逆行、自行车道不连贯或被侵占、车辆缺少看管维护等问题,让不少骑行族很是头疼。如何优化骑行环境,提升骑行体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傍晚时分,回龙观地区的自行车专用路上又迎来了晚高峰的“骑行大军”。从2019年5月底投用到今年5月底,这条自专路累计使用量已经超过524万人次。刘先生:我就住在对面龙泽苑小区,在上地那边上班,骑自专路的话大概半小时到40分钟能到,要走普通路的话就走八达岭高速辅路,什么电动车、汽车啊,还是很多的。自专路很近,而且很安全,没有别的车,体验挺好的。

京城北五环附近的仰山公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蝉鸣,一条新建的绿道从公园东门外引入,一想到未来有望沿着这样的绿道从奥森公园一路骑行到望京附近的望和公园,不少游客都很兴奋。游客:来公园现在只能步行,以后可以骑车了,能看更多的景色。

虽然慢行系统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回归骑行,但是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乃至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等矛盾也越发明显。在中国社科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单菁菁看来,除了要加强对普通骑行人的宣传、管理和引导,也要强化对外卖和快递企业的监管。

青少年的骑行安全教育也应当引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建议:杨新苗:对青少年骑行的安全教育是我们的短板,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自行车考试,需要把它引入到中国的这个教育体系里面。上小学的时候,比如四年级、五年级就有一个自行车考试,通过了之后你才能骑车上路。
除了现有的自专路,还可以依托公园、绿廊、河道等基础环境,打造更多独立的自行车道,提升骑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杨新苗:我们要做一个独立的系统,不跟汽车在一块的自行车道。我们的三环路沿线有小月河、坝河、亮马河、通惠河、凉水河等11条河流,加上一条京张铁路,正好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网络。再加上我们的环路体系,实际上形成了自行车路的一个骨架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很容易从城市的中心骑行到外围去。断点打通之后,服务水平就大大提高了。

骑行热度攀升,车辆被盗、无处修车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海淀区自行车协会秘书长刘霞建议,在城区乃至郊区的热门骑行线路旁设置不同规格的“骑行驿站”,可以解决骑行中的大小麻烦事。刘霞:台湾就有这种骑行驿站,可以提供饮用水、更换内胎等维修服务,我们也可以在大家经常骑行的路上设置一些有人看管的驿站,用来存放自行车,部分地铁站旁边是最适合的,因为后期改造会更方便一点。建好之后,可以存车、租车、维修、补给,还可以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功能,甚至可以打造成一个网红的骑行的聚集地,传播骑行文化。